首页 常识

石门,桐乡历史上的十大之最

时间:2024-12-14 09:30:14


承穆海英书记之邀,讲于石门。

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石门镇,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底蕴就是底气,亦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

石门镇的“桐乡历史之最”,很多很多,这里列举十个例子,因行文需要,叙述时或详或略。

一、桐乡人源自石门。

从考古挖掘的成果来看,六千年前,第一批桐乡人,就生活在石门。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罗家角遗址,此处就不展开了。

二、今桐乡地区的乡镇、街道名,“石门”的历史最悠久。

这个地名的本身,已经是一项非常珍贵的非物遗产。

据宋元时期的史书记载,“石门”之名,起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垒石为门,以抵御越国,遂有“石门”之称。我们从吴王夫差算起,石门作为地名,已经沿用了两千五百年,这也是整个浙江省少见的古地名。

但吴王夫差垒石为门的故事,宋元以前的文献都没有记载,这个且放下不管。其实,文献上最早出现“石门”两字的,是唐朝人陈邵写的《通幽记》,其中《王垂》一篇,记载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已有“石门驿”之称。

我们保守计算,“石门”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一直到今天,也已原封不动地沿用了一千两百多年。桐乡地区,乌镇、洲泉之名,都出现在唐末,大麻出现在南宋,濮院、崇福、河山还要迟。

在历史上,石门不仅是驿站名、市镇名,还曾作为一个县的名字,在中国地图上存在了两百五十多年。康熙元年(1662)到民国三年(1914),崇德县改名“石门县”,这是一个非常奇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一个非县治所在的乡镇名,作为县名使用,这是桐乡历史上的唯一,也是嘉兴唯一,整个浙江可能也很少见。

回头再说唐朝中期的“石门驿”,从文献记载的角度看,石门驿也是桐乡地区最早的驿站。这跟石门的区位优势大有关系,公元610年,江南运河开通,运河是古代的“高铁”,石门紧靠“高铁”,距离嘉兴、杭州的距离又比较适中,因此,不仅唐朝时期在此设立“驿站”,到了南宋,石门又设立了皇帝的行宫(行幄殿,在东岳庙),乾隆皇帝下江南,桐乡地区也只有石门建造行宫。从唐朝的驿站,到宋、清两代的皇帝行宫,都反映了石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不是桐乡其他乡镇可以比拟的。

三、颜回后裔的迁入,是桐乡历史上最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历史事件。

北宋灭亡以后,大量世家大族南迁到桐乡,其中不乏皇室宗亲,比如赵汝愚家族、赵伯泽家族,但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看,都无法跟颜氏家族相比。

我们知道,在古代中国,孔子是“至圣”,除了他,还有四位著名的圣人,分别为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这就是孔庙里的“四配”,他们的后代,都被称为“圣裔”。

而南宋初年迁入石门镇(安兴)的颜岐,就是颜回的第四十九代孙,正宗的圣裔。颜岐居住的村子,后来也被叫做“陋巷村”,这个名字,即出自《论语》:“贤哉回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有一支子孙也在南宋迁居到浙江的衢州,历史上称为“南孔”,与山东相对。因此,石门的颜家,也完全可以使用“南颜”这个概念!

颜岐(?—1141)是颜回的后裔,他的祖父颜太初,是苏东坡的微信好友;颜岐的父亲颜复,极受欧阳修赏识,做到国子祭酒,也就是宋朝的“北京大学”兼“清华大学”校长,《宋史》有传。

颜岐本人也非等闲之辈,宋高宗登基不久,他就做到尚书左丞,也就是副宰相,桐乡历史上第一位副国级领导,就是他。颜岐的后代中,明末出过一位颜统,字士凤,是张杨园最好的朋友,没有之一!

宋朝是中国思想的转型期,桐乡亦然。从南宋开始,程朱理学一直是桐乡文化的底色,最突出的特征,而第一个把理学输入桐乡的,正是颜岐。

颜岐是吕希哲的学生,吕希哲又是程颐的学生,按辈分,他就是程颐的再传弟子,他的到来,对于桐乡理学史而言,具有强大的文化象征意义,堪称“桐乡理学之祖”。

无独有偶,在颜岐迁居石门以后,又过了几十年,黄干来到石门,担任国有企业“石门酒库”的监库,黄干在石门至少呆了五年,对桐乡一地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干,就是朱熹的女婿兼学生。论辈分,颜岐是朱熹的师叔祖!

四、桐乡历史上最著名的园林,在石门。

南宋初年,石门有两户张姓人家,称为东张、西张,他们各自造了一个园林,万事俱备,戴复古来了。戴复古是南宋著名诗人,他游玩了两张的园林,写下了一首《游石门张氏园》的诗。

谁也没有想到,这首诗后来被《千家诗》收录进去,张氏园林从此名扬天下!

《千家诗》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社会最流行的启蒙读物,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教科书,并称为“三百千千”,连《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也说:“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可见其流行程度。能收录到这本书里,就是最大的广告。

由此可见,至少明清两代,石门张氏的园林,只要读过三年书的人,可以说没有不知道的。从受众数量来说,石门的张园,比狮子林、退思园多得多了!

五、石门张伯淳,是《元史》唯一列传的桐乡人。

我们知道,二十四史,记载的都是大事件、大人物。整个元代,桐乡确实出过很多著名人物,但在《元史》里立传的,只有石门人张伯淳(1242—1302)。他的著作《养蒙集》,也被后来的《四库全书》收入。

忽必烈(1215—1294),有一个桐乡人见过他!

张伯淳是赵孟頫的姐夫,他要一张赵孟頫的字,轻而易举。但他自己也不是一般人,公元1292年,张伯淳被元世祖忽必烈召到大都(今北京),请教他有关政治体制、纪检、金融、货币等四大问题,张伯淳一一回答,忽必烈特别满意,可惜史书没能记下来。无论如何,张伯淳也是唯一亲眼见过忽必烈的桐乡人!

六、在正史中立传的桐乡人,石门数量最多。

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桐乡人一共七位,分别为陈垲、张伯淳、程本立、鲍恂、贝琼、潘蕃、吴尔埙。其中,张伯淳、潘蕃两位都是石门人。

正史有传,分为两类,一类是附传,附录在别人后面,比如鲍恂、贝琼、吴尔埙三人。还有一类是专传,专门给他写传,这个级别最高,桐乡上下五千年,也只有陈垲、张伯淳、程本立、潘蕃四人。很明显,桐乡人在正史中有专传的,石门人占了一半,妥妥的第一名!

有些不是石门人,但事迹发生在石门镇,因此在正史中列传的,还有两位,即《元史》中的禹淑静,《明史》中的石门丐妇。如果把这两位也算进,列传于二十四史的桐乡人,石门占了近百分之七十!

七、潘蕃,正史记载中,字数最多的桐乡人。

正史是非常严谨的,惜墨如金。我们读史,只要数一数这个《人物传》有多少字数,就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历史地位了。

桐乡人在二十四史中,有传记的一共七位,字数最多的就是石门人潘蕃,《明史-潘蕃传》,一共630个字。其次是陈垲、张伯淳,并列第二,589个字。接下来分别为:程本立,346字;贝琼,153字;鲍恂,137字;吴尔埙,136字。

630个字,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不妨横向比较一下,就可以明白了,比如潘蕃同时期的唐伯虎、文征明,都是我们熟知的人物,《明史》中也都有传,但唐伯虎的传,只有183个字,文征明448个字,两个人加起来,抵一个潘蕃!

潘蕃(1438—1316),字廷芳,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是明代桐乡级别最高的官员,石门民间尊称为“潘尚书”。他的身上,有很多的第一,比如他是明代第一人郧阳知府(今湖北十堰),第一个提出广西思恩府“改土归流”,等等等等。

潘蕃又是一代清官,退休回到石门,连房子也没有,租了别人的房子住。明末清初大学者毛奇龄曾说:名臣唯清节与经济最难相兼。意思是说,当大官的人,清廉的不能做事,能做事的很少清廉,所以毛奇龄就说:两者能够相兼的,潘蕃就是一个代表

八、王升,桐乡书法史上第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人物。

王升,字逸老,本是开封人,北宋灭亡后,迁居到石门的羔羊,成为新石门人。他因为书法突出,曾受到两代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一个是宋徽宗,一个是宋高宗。

南宋学者赵希鹄曾列举宋朝十大书法家,其中有苏东坡,有黄庭坚,有米芾,也有王升!

九、石门,曾是桐乡的首富,资本主义萌芽最早诞生的地方。

万历年间贺灿然《石门镇彰宪亭记》记载,从十六世纪初到十七世纪的一百年间,石门榨油业极其发达,共有油坊二十家,从业人数八百多人。

在古代社会,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目,我反观自己的家乡大麻镇,到了清朝末年,也只有一家油坊,由此可见明代末年石门镇的经济之高度发达,堪称“全国百强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