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中,“十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字。据《礼记》记载,“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不仅天子的冕冠上挂着十二串玉旒,《左传.哀公七年》中还提到:“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所以,“十二”这个数字在古代传说中,舜帝任命大臣以十二为限,天子姻缘要以十二为制,所有京城都开设了十二座城门。那么,“十二”的讲究究竟从何而来呢?原来,《礼记》中解释说,“天数也”,即表示“十二”是一个天象之数。
那么,这个天象又是什么呢?据《礼记》记载,“日月之行,岁十二回”。也就是说,古代圣人通过观察木星的运行,将一圈运行分成了十二个部分,即每个位置上移动一年。古人还观察到,每一年月亮盈亏十二次,因此将一年分为了十二个“月”,同时观察太阳的运行,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基于天象和人文合一的思想,古人又将许多事物进行了十二等分,例如“十二天象”、“十二经脉”、“十二音律”、“十二食”、“十二衣”等等。
然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作为十二分的标识,并不方便记忆。于是,古人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相配,子属鼠、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辰属龙、巳属蛇、午属马、未属羊、申属猴、酉属鸡、戌属狗、亥属猪。此外,古人还使用了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按照甲子、乙丑、丙寅的顺序搭配,形成了六十对干支,用于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即干支纪年法。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有不同的说法。根据宋朝学者洪早和明代学者朗瑛的记载,是因为地支在上,天支在下,为了区分阴阳,根据动物足爪的奇偶数来配对。例如,子、寅、辰、午、申、戌属阳,配以奇数足爪的动物,如鼠、虎、龙、猴、狗等;而丑、卯、已、未、酉、亥属阴,则配以偶数足爪的动物,如牛、兔、羊、鸡、猪等。另外,为什么将老鼠排在十二生肖之首,与子时相配呢?一种说法是认为子时介于阴阳之间,老鼠前足有四爪,符合阴阳并存的特点;另一种说法是老鼠具有开创天地之神通,在混沌一体的状态下,率先咬开缝隙,让天地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