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县地处江西九江市中部。东南与共青城市毗连,南、西南与永修县、武宁县接壤,西北和北部与瑞昌市交界,东北与九江柴桑区相连。县域总面积863平方公里,辖5个镇、8个乡,户籍人口17.6万。县政府驻蒲亭镇。
德安县名取自“德所绥安”四个字,寓重德能安之意。据史料记载:“德所绥安”,是五代时期南吴国王杨溥在当地建县时所赐的字。南吴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为唐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于天复二年(902年)所建。起初南吴领土仅有淮南地区,后来才慢慢占有江西地区。南吴乾贞元年(927年),今德安境域建县时,当时的国王(该国国君并未称帝)杨溥便亲自赐字“德所绥安”,即希望当地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而县名也就从国王赐字中取字,命名“德安”。
德安县名来由还有一种说法,出自《周礼・职方》郑玄注“镇名山,安地德”一语。即来源于“山安地德”四个字。所谓“山安地德”,即指名山能够给国家民众带来健康和福祉。在中国古代,称一方的主山为镇,“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对于镇山,东汉学者郑玄解释称 “山镇,名山安地德也”,也就是镇守华夏四方的大山。德安正处于华夏名山庐山脚下,符合“山安地德”的寓意,因此有“因庐山而名德安也”之说法。
西汉时期,在今德安东部设立历陵县,隶属豫章郡。新莽时期,历陵改名蒲亭。东汉时期,复名历陵。建安十五年(210年),三国孙吴皇帝孙权设置鄱阳郡,历陵县改属鄱阳郡,并持续到西晋末年。南朝宋元嘉元年(424年),历陵县被撤,并入柴桑县,德安境域改属柴桑县;梁时,本着政治和军事的考虑,分柴桑设置湓城县,德安县境为湓城县南境,并持续到隋末。唐武德五年(622年),分湓城县置浔阳县、楚城县;武德八年(625年),撤湓城县并入浔阳县;贞观八年(634年),再撤楚城县并入浔阳县,同时又分3乡于敷浅水之南设立蒲塘场。咸通三年(862年),废蒲塘场;五年(864年),复置蒲塘场。
五代时期南吴乾贞元年(927年),杨溥升蒲塘场为德安县。宋,属江州。明代,属九江府。中华民国成立初年,直属省;1914年,全省划为四道,德安属浔阳道;1926年,废四道,重新直属省政府;1932年,属第四行政专区;1935年,属第五行政专区;1937年,属第九行政专区。1949年5月23日,德安解放,属九江专区;1983年,九江地区改为地级省辖市,德安属九江市。
德安为“天下陈氏出义门”的发祥地。被史学家称为“世界奇观”的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位于德安县车桥镇,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庐山脚下,烟波浩渺的鄱阳湖畔。德安义门陈,又称为江右陈氏、江州陈氏。陈氏的祖先陈旺因为当官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建庄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永清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到唐朝中和四年(884年)已经是数代同居150多年,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义门陈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
据义门陈氏宗谱记载:嘉祐七年(1062年)义门陈人口增至3900余人。成为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最紧密的大家庭,同年七月在文彦博、包拯等重臣的力谏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从当年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三月议定分家事宜:按宋太宗御赐的十二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以第十五代人为分庄主,分为291庄,分迁到全国72个州郡,144个县。其分迁的主要原因:一是封建王朝为了抑制义门陈氏朝野太盛,恐其危及朝廷统治;二是把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家庭的样板分迁各处,教化天下,以维护其封建统治。从此,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