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中山区的东北边缘地带,有一块特别的地域,一半是平原,一半是低山丘陵,远远望去,山丘起伏,河流纵横,水陆相拥,古老的齐长城像一条长龙隐隐约约在山顶蜿蜒延伸。这座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县,名叫安丘。
安丘,位于潍坊市南部,西面是山东海拔最高的临朐县,东边是潍坊的坊子区,北面是昌乐县,南隔渠河与沂水、诸城相望,总面积超过1700平方千米。
从安丘博物馆展示的丰富的文物来看,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今安丘地域的西南部繁衍生息。
到春秋时期,这里出现了文字记载,并有了古地名——渠丘。渠丘,概因水渠环绕着山丘的特殊地貌而得名。
后来渠丘怎么变成了安丘呢?这源于秦末汉初一位超级低调的将军——张说。
根据《史记》只言片语的记载,张说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卒,靠着自己的打拼,一步步升为将军,原在魏豹手下听差,后来机缘巧合归于刘邦帐下,任司马击籍(军事参谋),参与军机谋划,跟随刘邦参与对项羽的作战。“
“汉高帝八年七月癸酉日,张说受封安丘侯,食邑三千户。”这一年是公元前199年,封地治所就在牟山之北,汶河的南岸,自此有了安丘的名字(有观点认为安丘地名可以追溯到更久,不细言)。
刘邦封张说为安丘侯,有何用意呢?
首先,张说食邑三千户,说明功劳很大(救刘邦于鸿门宴的猛将樊哙才受封五千户),只是军事参谋这一职位的功劳不够直观。
其次,渠丘地处东方,历来为齐之东卫要地,远离京师长安,万一有变不易控制,镇守此地的人一定得深受刘邦信任,行事低调沉稳的张说恰好符合这一标准。
最后,天下初定,需要有安邦定国的能力的将军为侯在此镇守,迅速安定社会秩序,符合战乱之后人心思安的现实。取名安丘,或有此意。
景帝时,公元前148年,置安丘县,治所在今天的城南高地上,属北海郡。自安丘正式建县,距今已2172年。
后不同时期,安丘数次易名,有诛郅(莽)、牟山(隋)、辅唐(唐)、胶西(五代)、安邱(清)等多个名字。
安丘的历史沿革在此不做讲述,有兴趣的看官可以自行百度查阅。我只记述几件大事供各位参阅。
宋朝以后,明朝灭亡之前,安丘境域动荡加剧,百姓历经磨难。大事记录如下。
宋开宝四年(971年),县治所由昌安故城,迁至今天的县城处。
金时,兴定二年(1218年),数万身穿大红袄的农民起义军(红袄军)在首领李全的带领下,攻破密州,十月占据安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象一下,被逼上绝路的百姓身穿红衣攻打州府县衙,这是何等的景象。
公元1359年,元至正十九年,安丘县域在五月发生了大蝗灾。百姓再遭劫难,“蝗虫所到之处,沟堑皆平,人不敢通行。”
元,至正二十一年,即1361年,安丘县城开始修筑城墙。八十一年后,这座城墙发挥了作用,抵挡住了清军的进攻。
明洪武年间,大批迁民陆续至安丘县落户,他们大多来自河北省枣强县、山西省洪洞县等地。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是安丘百姓的至暗时刻。当年夏天,雨雹成灾,夏粮严重歉收。到了秋天,情况更糟了,“大蝗,蝻如平地涌出,道路场园皆满。”庄稼被彻底的啃光。此时内外交困的明朝廷根本就不管百姓的死活。冬天到的时候,灾难不期而至,“大饥,人多吃草根树皮,饿死多人。”
明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清兵至,兵临安丘城,继而发起攻击,围城不克而回。
安丘人文底蕴十分丰厚,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在境内广泛分布。公冶长书院是古代读书人的殿堂,古人手植的两棵银杏树已历经2500余年,至今仍然树叶繁茂。
自宋至清末,进士及第的读书人有107人(有说108,有说101。又说102),帝王之师二十多位。
安丘还是一个充满艺术灵感的地方。
这里的民间艺人心灵手巧,富于创造,木版年画、安丘剪纸、安丘刺绣、安丘泥塑、安丘纸扎都享有盛名。
安丘境内的古迹众多,星罗棋布。董家庄汉画像石墓是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规模宏大,雕刻技艺精湛,是安丘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庵上石坊建于清道光年间,雕刻技艺精妙绝伦,获“山东无二坊”之美誉。
1994年1月,安丘撤县设市,由潍坊代管,为山东省直属的县级市。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底,安丘市常住人口近85万人。
微山秋水特别声明:文中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