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由余的祖先是谁(历史上的余姓,你了解多少?)

时间:2024-10-30 10:00:03

余姓溯源


余姓,是夏朝传说中大禹的后代,属于苗族中的商族。他们奉罕王为远祖,而由余则是余姓的始祖。

一、源自姒姓

远古,夏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生3子。长子启继帝位,赐姒姓;次子宰赐颐姓;三子罕,字无余。封无余为越王,因此,余姓以罕为远祖。

二、源自姬姓

黄帝第37世孙由余,为姬姓。春秋时晋国人,在戎为官。后投奔秦国,为秦穆公出谋划策,攻破西戎,使秦国富强。由余后裔以“由”“余”为姓。

三、源自隗姓

据《国语》记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也。出自赤狄族,以余为姓。

(※赤狄亦作“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有人说他们之所以得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喜欢穿着红色的衣服。)

四、源自党项羌人

党项羌人最早生活在松潘草原上,唐代迁至河西走廊和宁夏西部。西夏时期,党项羌贵族和大户分布在灵州和西凉府,以余为姓。

(※松潘草原是中国四川省西北部草原。)

五、源自少数民族改姓

铁木真一统中原、建立元朝后,宰相铁穆被同朝奸臣陷害,为避冤杀,铁相携五子逃出京城,最后逃脱险境。铁穆后裔改为余姓。



余姓入闽



总章二年(669年),余良、余克(充)由光州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闽南“蛮獠啸乱”后,驻守戍边,落籍漳州。

唐天宝年间(742-755年),余鐩由江西饶州鄱阳县入闽,任建阳县令,后定居崇安县五夫籍溪村(今武夷山五夫镇兴贤村)余家墩,鐩生8子,分迁建阳、古田、莆田、尤溪等地,另有迁徙黄州黄陂、温州安固等地。

唐大和年间(827-835年),余戭入闽,初居泉州同安锦荣里新村,因避黄巢军队,后居大同场莲花十五子山下。部分后裔迁居光泽、宁化、汀州、永定等地。

唐广明元年(880年),余汪裕先祖由剑南新安(安徽)入闽,定居武荣之北余山(今南安县诗山)因旧谱失传,祖先无所稽考。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余汪裕后裔分三房,分居南安前卿、芦埔、酒店、华山及安溪诗洋等。

唐光启元年(885年),余章由光州固始跟随王潮、王审知、王审邦三兄弟入闽,定居福州三山。

余伯化由江西迁徙将乐隆兴都余源村。北宋年间,其后裔余善广由隆兴余源村迁居石豆都余坊里(今顺昌县双溪街道余坊村)。

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余顺僧由河南固始河涧村入闽,任福清县学官。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定居福清东营村。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北宋名臣余靖6世余清高由江西抚州入闽,任汀州路判,定居汀州(今长汀县汀州镇)。南宋时期,余师忠由江西南城县丰源里入闽,经建宁县辗转迁居将乐县光明团下墟村(今光明村)。

宋末,余靖7世余宗玉由广东韶关入闽,在将乐任教,余宗玉四子余应永迁居永安上坪乡九龙村余荆山(大秀峰)。

元初,余鸾二由江西省弋阳县横塘入闽,定居浦城山下乡铁场村。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余尚三由括苍芝田(今浙江青田县)沐溪(今瓯江)入闽,定居寿宁县托溪乡。

明初,余千七由江西建昌府南城县入闽,定居今永泰县大洋镇。

明初,余倪宝由江西抚州铁井栏入闽,定居建瓯吉阳。

明初,余善才由安徽徽州迁入,定居浦城永兴镇后洋村。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余马由江西金溪县迁入,定居武平县中山镇老城村。

明弘治二年(1489年),余海、余安由浙江永康县小桥头入闽,定居闽侯大湖乡河洋村。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余孝四、余祖贵由江西铅山上沪村入闽,分居武夷山岚谷乡、吴屯乡。

明代,余直翁由广东饶平入闽,定居南靖县船场镇世禄村。

明末清初,余樟烈由浙江杭州(钱塘县)铁板桥头入闽,定居建瓯市龙村乡余元村。

清初,余忠横由浙江龙泉高大门迁入,定居浦城仙阳镇巽岭村。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余胜吉由江西抚州金溪县钱城入闽,定居浦城枫溪乡池家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余廷问由江西广丰县沙田村入闽,定居浦城九牧镇蒋坑村。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余某奉旨出使琉球等地,由安徽潭阳县入闽,寓居福城(今福州市)北门。归国后,定居侯官县屏山下连境巷(今福州冶山里屏西)。

民国19年(1930年),余培信由江西上饶枫林入闽,定居武夷山武夷街道。

余赵惠由江西抚州府临川县迁居沙县,后转迁龙岩新罗区西街道条围村。


主要聚居地

主要分布全省各地,形成380多个余姓主要聚居地。编有《余氏族谱》130多部。明清以来,后有30余支派余姓迁徙台湾、香港、澳门,有20多万余姓宗亲迁往海外。

主要堂号

三谏堂

许多余氏祠堂联句为:“四贤望重家声远,三谏名高世泽长”。联中“四贤”“三谏”均出自北宋名臣余靖。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时人尊余靖与范仲淹、欧阳修、尹珠为四贤,系天下之清望。余靖与欧阳修、王素被称为“三谏”,威震朝野。余靖的后人就以“三谏”为家族堂号,供奉余靖画像,传扬他的品德和事迹。闽清县雄江镇西山村,永泰县大洋镇霄洋村、玉阳村,建瓯市吉阳镇宅墩村等余姓聚居地以“三谏”为堂号。

八贤堂

北宋名臣余靖,官至工部尚书,以敢直言著称。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唯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疏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等。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广东许多余姓及福建将乐县光明镇余姓便以“八贤”为堂名。

校书堂

余镐,入闽始祖余鐩5世孙。唐咸通十年(869年)进士,授秘书阁校书郎,成为闽籍进士且在朝为官的余氏第一人。余镐与同僚林慎思累疏极谏,未被僖宗皇帝接受,愤然辞官离开长安,耕隐莆田壶山。余镐子孙建祠祭祀,以其官职“校书”为堂名。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新度镇东埔余村、黄石镇华中村东余等余姓聚居地以“校书”为堂号。

赐书堂

明正德六年(1511年),余瓒中进士,官授兵科给事中、刑科给事中、户科左给事中、工科都给事中。因督修乾清、坤宁二宫,“律身清谨,功居最”;谏武宗南巡,长跪午门恸哭;冒死力谏嘉靖皇帝谨遵祖制,余屡得皇帝褒奖,升任太仆寺少卿、太卿。嘉靖七年(1528年),嘉靖皇帝赐给余瓒“忠谏名臣”牌匾及《明伦大典》诸书,余子孙从此以“赐书”为堂名。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华中村西余等余姓聚居地以“赐书”为堂号。

下邳堂

下邳郡,治所在江苏睢宁。东汉时,平虏将军余珠杰家族等聚居下邳,遂成望族。有些后裔迁居福建,以“下邳”为堂号。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西利余村等地余姓聚居地以“下邳”为堂号。

锦水堂

以地名为堂号。仙游度尾古地名为“锦丘”。据称属地有蛎山,属火,“水”可克“火”故改“锦水”。仙游县度尾镇度峰村余姓以“锦水”为堂号。

清严堂

宋代余元一,仙游锦丘人,号清严。进士出身,朱熹最喜欢的门人,著有“仁义礼智信”五论。他官至池州通守,为官清正严明,深得民心。其后裔即用“清严”为分堂号。仙游县度尾镇余姓“清严”为堂号。

忠惠堂

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余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做王子。余天锡选中与莒,后来成为南宋皇帝理宗。理宗即位,封余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建瓯市嵩溪玉华等地余姓聚居地以“忠惠”为堂号。

新安堂

太康元年(280年) 设立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县)。隋朝时期移治安徽休宁,再移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今新安。东汉时,余祯受封新安侯,后裔在新安遂成望族。余姓繁衍发展到福建各地,故命为新安堂,此堂号广泛使用。将乐县光明乡光明村;大田县文江、葛埔村;龙岩市新罗区西陂街道条围、南石,龙门街道湖坑,新罗区大池镇红斜村;漳平市官田乡官田村,长汀县古城镇杨梅溪、杨梅排,河田镇下街村,新桥镇各村庄,羊牯镇余家地,四都镇红都村、圭田村、谢坊村等地余姓聚居地以“新安”为堂号。

赤山堂 翔安区新店镇溪尾村余姓。

余庆堂 芗城区芝山镇七姓社余姓。

报德堂 龙海市东泗乡松浦村余姓。

追远堂 龙海市角美石厝村余姓、南靖县南坑镇村中村余姓

追元堂 南靖县靖城镇沥阳村余姓。

绍庆堂 漳州开发区店地村余厝。

延禄堂 南靖县奎洋镇上洋村余姓。

下寺堂 南靖县船场镇世禄村下余。

懋脩堂 漳浦县杜浔镇田墩村余姓。

仕先堂 诏安县四都镇田美村上溪社余姓。

庆怡堂 漳浦县石榴镇长林社余姓。

玉庭堂 德化县龙门滩镇碧石村余姓

德盛堂 德化县上涌镇辉阳村余姓

堂后堂 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余姓

种德堂 尤溪县新阳镇上井村余姓

龙溪堂 尤溪县新阳镇龙益村余姓

琼瑶堂 尤溪县八字桥坑头村余姓。

爱敬堂 永安市燕西街道文龙村余姓。

扩祈堂 永安市上坪乡余荆山大秀峰余姓。

谏藻堂 永安市上坪乡泉际余姓。

尊孟堂 永安市上坪乡仓坪村余姓。

敦睦堂 永安市曹远镇陈坑村余姓。

东富堂 永安市霞鹤村余姓。

怀远堂 永安市小陶镇美坂余姓

度庆堂 永安市小陶镇中坂余姓。

永怡堂 永安市洪田镇磉溪余姓。

近云堂 大田县朱坂余姓。

正立堂 大田县万宅村余姓。

晖凤堂 大田县广平坑口余姓。

谏草堂 三元区中村乡蕉坑村余姓.

荐馨堂 清流县嵩溪余坊村余姓。

奉议堂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余姓

祥和堂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东山村余姓

有序堂 仙游县大济镇坑北村余姓。

守成堂 建瓯市玉山筹岭房余姓。

敦伦堂 长汀县城西门社下阁余姓、武平县桃溪镇小澜村余姓。

树德堂 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余姓、长汀县西门(社下角)余姓、武平县桃溪镇小澜村余姓

兰屋堂 武平县桃溪镇下余屋余姓。

桂馨堂 永定区下洋镇沿江村余姓。

文琏堂 漳平市官田乡石垅村余姓、双洋温坑余姓。

福兴堂 漳平市官田乡圳头坑村余姓。

三才堂、积庆堂、同寅堂、德仁堂、中和堂、光远堂、光迪堂、贻远堂、诒燕堂、仁寿堂、敦庆堂、燕翼堂、回春堂 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余姓。



文化遗产


福建余氏有祠堂、祖墓、古建筑等分布各地,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三元区莘口西际余氏宗祠树德堂 坐落在莘口镇西际村。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始建。树德堂曾是土地革命战时期“红军西际物质采购站”,2018年列人福建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长汀河田余氏家庙 坐落在长汀县河田镇下街村。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始建。大门立一对石狮、两面石鼓,天井中仍保留祖传石浴盆。2013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余潜士墓 位于永泰县同安镇三坪村,清代始造。坐南向北,平面呈“凤”字形,2009年墓与余潜士故居同时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余氏张太君墓 位于永泰县同安镇樟坂村山麓。墓主为余潜士的儿媳。坐西向东,平面呈“凤”字。2009年墓与余潜士故居同时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复兴堡 坐落在永安市燕西文龙村。清初始建。原是文龙村余文华故居,抗战时期曾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潜士故居 又称“乡贤第”,坐落在永泰县同安镇樟坂村。明末清初始建。前廊卷棚整座建筑木雕作品保存完好。2009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春县余光中故居(新坂堂) 坐落在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始建,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饰有石雕木雕。2009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余赐书堂婚嫁独特习俗“大门顶进,大门顶出” 莆田华中余氏家族迎亲嫁女,有个独特的习俗:不管是哪家千金,嫁到余府,都要在一片鼓乐、鞭炮声中,红轿从府大门抬进,在府下厅歇定,新郎遵礼仪上前掀起轿帷,扶出新娘,然后手牵新娘沿左廊庑步(古代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屋子)进大厅,行合卺大礼(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若是余家小姐姑娘出嫁,也要在府内浓妆艳抹,披红戴花,告别长辈亲人后,在亲人簇拥下沿右廊庑步到下厅,一顶轿门向外的红轿已在府门内下厅歇定。

小姐上轿后,从府大门抬出,往夫家而去。赐书堂迎娶的新娘和出嫁的姑娘,她们在红轿出人太卿府第大门的那一刻起,就领沾了太卿府第大门的那浩荡的王图福气“门领口王图福”成了西余家族迎亲嫁女的共同向往。几百年来,太卿府第虽年久失修,残垣断壁,但府第大门仍屹立不倒。因大门尚在,后人俗称“大门顶”。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赐书的后裔即使散居在太卿府第外围,或迁居城市,到了婚嫁这一天,都要回故里坚持举行“大门顶进,大门顶出”这一习俗。子孙们坚信,只要让余家的媳妇、女儿从大门顶入,大门顶出,就能得到赐书堂祖宗的默许、保佑,就会继续领沾赐书堂的福气。


杨公神诞信仰 杨公名杨易,南宋时期官授兵部侍郎,与朱熹同因理学受迫害,官贬到杉洋为巡检。杨易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保得一方平安,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逝世于巡检司所在地槐庙。杉洋余氏等族民感念杨公清廉,建槐庙纪念他,后来在杨公镇守的岭头堂隘建东山杨公祖庙塑像奉祀,尊杨公为杉洋拓主,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把杨公塑像扛到坐轿中,由执事、求愿者、民众几百人组成队伍绕村游行。

人物

唐宋以来,有据可查的进士有 180 多人,其中状元1人。

状元 余复 宁德人 祖籍古田杉洋

余光中 祖籍永春,诗人,代表作品《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