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文昌阁,应该没人感到陌生。因为在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共建有1700座以上文昌阁,比孔庙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都要大,是世界、更是中华文化的奇迹!
(即将对市民开放的孝感文昌阁)
可就是这遍及神州的楼阁,由于不是主流景点,加上自己游览的地方本就有限,始终就是锁在深闺、云遮雾罩,未能目睹其风采。直到农历癸卯年春节期间,才得见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真身”。
文昌阁是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的文昌帝君而兴建。最著名的当然是北京颐和园的文昌阁,座落在昆明湖东堤北端,是清漪园的园门之一。登上此门,即可远眺万寿山的皇家园林、西山的自然风景,又能俯瞰昆明湖全貌。其次是扬州的文昌阁,更是扬州的市标。
本文要说的文昌阁,则是明万历29年(1601年),始建在董永故里澴河之滨的这座。当时的孝感知县彭同魁,依照德安府颜知府“澴川乃孝邑名胜,然孝感应科者寥寥无几,盖因城南未能异峰耸秀,难迎辛水”的指点,“精心策划,亲自选址,具体督导兴建。”因阁顶置有文笔峰,得名文昌阁。从此,以孝感动苍穹的地方,又以重视教育感动了文昌帝君,在楼阁落成当年的万历辛丑科,孝感有三人同时登甲及第,同朝为官。清朝初期,更是涌现出帝师、大学士熊赐履这样的大儒。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长、战乱多,苦难就深,战乱常常导致文物被毁。耸立在孝感澴河之滨的文昌阁,也没有逃脱多次被毁的命运。万历年间修建,明末就因义军占领孝感,“乱贼”峰起,文昌阁被毁。
清初由孝感籍户部侍郎严正矩倾囊在原址重建。第三次被毁于咸丰一年(1855年),光绪二年(1876年)由孝感在任知县蔡炳荣主持,三度重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由时任县长欧阳洪烈主持加固维修。只是岁月无情,100年后,未能通过革命的考验,加上白蚁的吞噬,为安全起见,不得不在1977年彻底拆除。
说来也怪,就在高阁被拆的次年,舞相之年的自己,有幸被召唤到了文昌阁旧址,巧遇已调孝感工作多年,曾给我很多关照的中学班主任老师。自此,在老师的注目下,陪伴着文昌阁残留的基座,生活了整整两年,一日三餐都要从这废墟旁边经过。偶尔,还会环绕那古老的基座嬉戏、打闹。尽管面对的只是祭祖文昌帝君的文昌阁遗址,分别时大家还一致同意在纪念册上留下“相聚文昌阁”字样,可除了那一人多高、光秃秃的基座外,应该没有几人真正知道这里的文昌阁长成什么模样。即便知道者,也只是从平面照片上得知。
时代的演变,犹如“红墙天阻,碧濠烟锁,细雨迷芳草。”尽管朝夕相伴了700多个日夜,却始终未能得见真容,就产生了要揭开其神秘面纱的心结。上世纪80年代,江南与之相呼应的黄鹤楼得以重建,我同朋友一起登楼远眺对岸的龟山,重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篇,心中不免再度产生那与南楼相呼应的北阁,什么时候才能在澴川崛起,让“南楼北阁”的美称实至名归。
两年前,当孝感市政府重建文昌阁的消息传来,彻底激活了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人们相逢,都会讨论此事。就有那么一天,当年一起在文昌阁旧址共度青春时光的老友相聚时,有人不无遗憾和苦涩地告诉我,那年,他还亲自参加过拆除文昌阁残留基座的劳动,让在场之人齐声叹息。
(建设中的孝感文昌阁)
今天的文昌阁最终建在澴河南路以西、老澴河西岸。为原址向上游迁移了一公里多,且在澴河对岸,与澴河老码头隔河相望。重建以清代版文昌阁为蓝本适当扩建,建筑规模约1000平米,高30米,共五层,寓意“五子登科”。每层都建有景观环廊,保留了宋代阁楼飞檐翘角玲珑、优美的曲线。
文昌阁的重建,是全体孝感市民的愿望,更是孝感经济繁荣的结果。文昌阁的落成,必将护佑孝邑学子勇推前浪,浪浪相连,一浪更比一浪高。
如今,重建的文昌阁已屹立在老澴河西岸。原以为春节期间就会开放的,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到今日也都没看到开放的消息。那就好饭不怕晚,良缘不怕迟,耐心等待吧。
(高高耸立的孝感文昌阁)
待到文昌阁开放之时,我一定登阁瞭望,一揽澴河两岸,弥补舞相之年未能登阁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