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西安供暖时间 西安供暖简史

时间:2024-08-03 11:30:04

2023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

11月11日清晨,当西安人被一阵阵惊雷声吵醒时,意外发现窗外已经飘起了鹅毛大雪。于是,在“冬雷震震”的惊叹和“西安又变成了长安”的抒情纷纷在朋友圈刷屏后,又有人怯怯地提出了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今年这么冷,都下雪了,能不能提前供暖?”

11月11日,西安初雪

“长安初雪”美则美矣,然而对于广大西安人民而言,生活除了诗和远方的田野,更多需要关注的终究还是眼前的苟且。于是,西安雪景的照片配着“提前供暖”的文案,再一次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规定”两个大字杵在那儿,不管你是下雨下雪还是下冰雹,供暖的前提首先都必须是温度足够低。13日开始,西安部分地区的居民提前享受到了暖气。但更多的西安人,只是因为“温度”这个硬指标没达标,都还是只能老老实实地等到今天,才终于迎来了供暖。

01

“集中供暖”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就已经开始在重要建筑中通过埋设在在地板下的烟道来输送暖空气,从而实现了“集中供暖”。后来罗马帝国灭亡了,但是他们这种早期的集中供暖技术却被欧洲的很多国家复制了过来,并且渐渐传遍了全球。

古罗马的别墅遗址,带有中央供暖系统

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更先进的暖空气系统,锅炉、暖气炉、散热器、电扇、鼓风机等产品的相继出现为集中供暖的发展提供了催化剂。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供暖终于发展成为一种纯粹的“民主形式”,人人都可以参与,这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集中供暖”成为了现实。

19世纪末,暖气以“热水汀”这个名字进入中国,北京是“集中供暖”登陆中国的第一站,最先安装暖气设备的是北京东交民巷的一些外国公使和外国企业的驻地建筑。到了1910年前后,北京和上海的一些新建筑也装上了暖气设备,提前尝了一把“集中供暖”的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自产煤的产量上升,主要城市都有了充足的煤源,解决了采暖所需的能源问题,暖气的推广自然水到渠成。于是,暖气在北京和上海的政要公馆、知名企业、豪华酒店、大学、医院、高档公寓等西式建筑中迅速流行起来,当时包括上海的礼查饭店、汇丰银行、电报大楼,北京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地方,均安装了蒸汽采暖设备,并且出现了先进的暖气工程技术。

20世纪30年代上海设备工程师陆今钟的《暖气工程》

不过,旧中国的“集中供暖”终究只是存在于上流社会和西式建筑中的“奢侈品”,当时的普罗大众还是普遍只能靠传统的炉具甚至是木柴取暖。即使是鲁迅这样的社会名流,当年也没享受到集中供暖,并为此还曾在给朋友的信中抱怨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50年代开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全国首先设立了暖气通风工程专业。之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8所院校也先后设立了这一专业。1956年5月1日,建工部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所内成立了采暖通风研究室,标志着中国暖通行业人才队伍的初步建成,也象征着中国开始进入“暖气时代”。

02

新中国的集中供暖事业最早同样是从北京起步。1957年,北京市第一热电厂作为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开始建设;1958年4月,全国集中供热的第一条管道“光华线”在京破土动工,从而开启了中国城镇集中供暖的历程。但由于技术落后,很多热电厂在投产后供热能力并不理想,导致集中供暖起步虽早,发展却很慢,直到1968年,沈阳才成为全国第二座建成集中供暖系统的城市。

年轻一辈的西安人可能难以想象: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安居然是不在采暖区范围之内的。现在饱受南方人吐槽的“艳阳里大雪纷飞”,不少上年纪的老西安也曾体验过,曾经只有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才能通过烧蜂窝煤炉取暖,大多数人冬天都只能干挨冻。

传统的蜂窝煤炉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大笔一挥,一条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北供暖线”,将西安划入了“北方集中供暖区域”。之后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全国暖气事业终于迎来大发展,西安才步入了“集中供暖”的正轨。1983年,西安市政府在当时的“南大街拓宽办公室”下专门设立了协调供热事宜的“供热小组”,办公地址设立在南门的瓮城中,西安的集中供暖事业,就是以南门瓮城为起点。

之后,在振兴路的城区公司南门站(现为南大街供热站)组织筹建了国有独资专业化供热公司——西安市热力公司筹建处,统筹负责全市的集中供暖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西安市热力公司于1984年正式成立,这是西安第一家专业化的国有集中供暖企业。1986年2月,第一座以集中供热为主的区域锅炉房——南大街集中供热站正式开始运营,虽然当时仅有两台15蒸吨热水锅炉和1.5公里的热力管网,供热面积也不过5万平方米左右,但这却象征着西安集中供暖的正式起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西安市热力公司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骨架不断拉大,西安的集中供暖开始转入快车道。西安市热力公司于2003年“升档”为西安市热力总公司,供热范围也由主城区向周边区县不断扩张,城北供热站、凤城供热站、朱雀供热站、明德门供热站、高新技术开发区供热站以及渭水供热分公司、草堂供热有限公司等相继拔地而起。截至2023年,西安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具备启动条件的锅炉已达302台,热力管网长度近480公里,预计供热面积10671万平方米,热用户1451个,直管到户小区328个,直管面积达3188万平方米。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集中供热”这件曾经的“奢侈品”终于在西安登堂入室,成为了普通民众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03

那么,说了这么多,究竟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实现“提前供暖”呢?

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规定:“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应设置供暖设施,并宜采用集中供暖。”

如果再进一步细化解读的话,那么大多数位于“南北供暖线”以北的城市,冬季供暖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的3月15日。这一时段也被写进了《西安市集中供热条例》的第二十九条里。

南北供暖分界线示意图

至于怎样的情况可以提前供暖,同样是在《西安市集中供热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气象状况等因素对集中供热的起止日期进行调整,并向社会公布”——应该说这一条款并非只是纸面上的摆设,2021年,为了应对11月6日至8日的大范围寒潮,西安市就将当年的预供热时间调整到了11月6日,而正式供暖则于11月10日22时开始,比传统的正常供暖时间提前了5天。咸阳市区更是提前了整整半个月,11月1日起就正式开始了供热。

2022年,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曾在线上平台专门回复过“提前供暖”的相关问题:“一般情况下,连续三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可以考虑执行提前或延长供热时间,是否提前供暖由市政府最终确定”。再回到今年11月11日的西安,虽说下了雪,但实际上当天的气温并不很低,尤其是13日和14日两天,最高温度甚至达到了两位数,硬抠字眼的话,确实不符合回复中“连续三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条款。因此,热力公司们纷纷表示“未接到提前供暖的指令”,虽说被某些人批评是“懒政怠政”,但也确实是“有法可依”的。

11月11日至14日西安气温

既然气温是真没到提前供暖的要求,那么再忍忍倒也无妨,反正也不差那几天了。

04

当然,平心而论,西安的相关部门在这一波“提前供暖”的呼声中,多少还是有点没做到位的地方。毕竟,西安市气象台11月10日16时就发布了“11月10日晚到11日上午城区及北部区县有小雨或雨夹雪”的天气预报,但是相关部门似乎却没有对这场雪做好应急的预案,这才是让很多市民最不满的。

另一方面,今年已经有北京、郑州、开封、洛阳、合肥等多个城市因为降温而实施提前供暖,其中最早的北京市11月7日0时就已经正式供暖;最晚的合肥也在11月13日24时全面启动了供暖。相比之下,西安的做法虽是严格执行供暖条例中的相关规定,看起来无可厚非,但终究还是让人感到少了一点“人情味”。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固然是本分,但“提前供暖”却是一种情分。就好比虽然并没有强制让座的法律,但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人,往往会被塑造成“正能量”的标杆,得到舆论的点赞。

我们无意指责任何人,但只是诚恳地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在类似“提前供暖”这样关系到“本分”和“情分”之间界限的问题上,若能多一些弹性和灵活,最后得到的反馈一定会是正向且积极的。